官方平台
工匠风采 三阳之星——“我这个高级工程师完全是被逼出来的”

专注于某一领域、针对这一领域的产品研发或加工过程全身心投入,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完成整个工序的每一个环节,可称其为工匠。

三阳工匠正是三阳建设诸多优秀员工的典型缩影,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有力保障了企业各个项目的建设。


这个刚在和施工员讲解施工难点,因而错过了饭点的正是文一西路提升改造工程二期工程的技术副总工——王晓平。

王晓平,毕业从业16年,目前是文一西路提升改造工程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自2011年来到三阳后,先后在余杭塘路、石祥路提升改造工程、德胜路地下综合管廊、文一西路提升改造工程等多个项目担任技术负责,在每个项目中都获得了相关各单位领导的充分认可。


攻坚克难,当披荆斩棘的开拓者


2016年杭州被选为国家地下综合管廊首批试点城市,同年德胜路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启动招标。王晓平带队撰写的投标标书由于数据精准、方案详实可靠,获得了专家评审的一致认可,最终公司中标施工工艺年度更高的02标段。

项目伊始就遇到了诸多问题,项目涉及机构、部门繁多,大量工作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最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后勤保障,项目部入场迅速,但是附近并无合适办公场所,公司不得不临时租用集装箱房在简陋环境中开展工作,与此同时向业主租用场地,加快建设项目部。2017年5月,公司建成全新的项目部,为项目施工人员打造好“前线指挥部”,整个项目的后勤保障才步入正轨。

生活上的问题刚刚解决,技术问题又迎面而来。项目中的矩形顶管盾构创下了截止目前中国最长、浙江省最大断面顶管项目记录,施工难度可见一斑。况且综合管廊建设在当时国内尚属于全新内容,德胜综合管廊项目是杭州作为综合管廊试点城市的开创性项目,“史无前例”就成了整个项目的代言词。

如何确保施工平稳有序开展的重任就压在了身为技术负责人的王晓平身上,他有着丰富的道路、桥梁、隧道建设经验,但是盾构施工却是一次全新的挑战。他积极向有丰富盾构经验的项目经理请教,并在专家论证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重难点施工方案的论证。而在综合管廊建设上,鉴于国内缺乏相关成熟经验,王晓平选择对标国际标准的方法,直接参考国外综合管廊建设经验。最终,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下,他成功拿出了一份优秀的“技术大考”答卷,完成了整个项目的施工方案撰写,并经受住了随后的实际施工中的充分考验。

虽然准备工作已经极为完善,但在施工中依旧遇到了严重影响工期的困难。综合管廊是一条长达2.5公里的线性工程,每处施工都需要相关部门机构移交施工场地,沿线与沪杭甬高速、备塘路、彭埠备塘河、五号港河、d2200mm三污干管、六号港河、新老红普路等道路及河道相交,这就需要同各部门协调施工事宜。由于涉及单位众多,且施工路段错综复杂,例如王晓平就多次和业主单位代表一同前往地铁集团,协调施工场地的使用,直到2017年5月中旬才获得相关场地的施工许可。然后其中受交通影响部分,仍需与交通部门协调,直至2017年11月10日才被准许施工,在不厌其烦的奔波路上,不少领导都对这个勤勉的工程师留下来深刻的印象。

惊魂时刻,做临危不乱的指挥员


2018年1月27日晚,项目的第一条盾构即将在数个小时候贯通,此时的杭州正好大雪纷飞,王晓平和项目部的同事们在洞口处冒着严寒等待着盾构机的到来,为了驱寒,他还小小抿了口白酒。

和项目部同仁忍受着刺骨寒冷,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截然不同的是当晚恰逢公司年会,项目部工作人员集体放弃了参与年会,宁愿守着严寒看着盾构机的一寸寸掘进。

28日凌晨,盾构机成功贯通,检测数据稳定,一切都显得平稳有序。见到盾构机顺利出洞,他悬着的心总算放下了一大半。然而意外总是那么猝不及防,凌晨三点,管道内突然涌水,不一会儿水流就变得浑浊泛黄,当即组织回填,等到险情被彻底排除,已经到了早上七点。

“为什么会发生意外?不找到原因就不可能解决问题!”董事长的话就像在他心里压了块大石头。根据施工计划和现场施工情况来看,施工作业并无问题,本不应发生意外,看着大雪覆盖的地面,王晓平心中一动,是不是水的原因。经过在附近居民、机构多次走访后,从附近的老人口中得知,早年在这里修建高速、自建房屋时经常挖出暗塘,此地地下水相当丰富,下有水路。且24日以来,杭州连续降雪,大雪一度造成高速封道,进而导致土壤内含水量暴增。加之盾构路线本身有高差降坡,土壤中水分沿盾构管道汇聚于洞口处,进一步加剧了洞口处压力。多重因素交汇下,导致了本次险情的发生。

找原因更是为了解决问题,为确保之后的工程安全推进,一方面王晓平严格把控施工标准,确保施工质量,另一方面他也着手于寻求技术改进,从源头遏制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经过多次专家技术论证,他所提出的钢套箱法盾构接收工艺被公司采纳,在之后的三条盾构中均采取该工艺组织盾构接收,全部圆满贯通。

精益求精,是不断进步的好学生


“我这个高级工程师完全是被逼出来的。”王晓平一边看着图纸一边说,“从道路到桥梁,再从桥梁到隧道,我从业16年每个项目都不同,每一次都是全新的考验。”

从学校毕业出来后,他就一头扎进了市政建筑行业,对于专业知识他认为:“学校学习的知识不能说没用,但是确实和实际施工存在不小的差距,还是要在工作中沉下心去学习才行。”

事实上他也正是这么做的,来到杭州后第一个项目就是隧道施工的余杭塘路项目,面对陌生的领域,他没有选择糊弄了事,而是深扎细挖,查缺补漏。项目结束时,本打算回家的王晓平被业主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的领导赏识,并最终挽留在杭州。

眼下正在担任技术副总工的文一西路提升改造工程项目就是一个新挑战,上一个德胜管廊项目以长见长,而文一路项目则是以大为主,14.2米口径的泥水盾构,这个5层楼高的大家伙创下了浙江省最大泥水盾构口径记录。

面对新的技术难题,王晓平秉承着“经手就精通”的原则,从项目开始的半知半解,到现在指导施工侃侃而谈,他伏案学习、积极求问的姿态映在人们脑海深处。


网站地图